我国古代质检文化源远流长,深深地扎根在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中。各类史籍中都有从不同侧面记载的史料,从周朝制造国家最高标准量器的历史文献《周礼•考工记》中即可寻觅到计量测试是确保产品质量技术基础的历史实例,战国时期制造的标准量器“栗氏量”,正是应用了当时数学、物理学及冶金等方面的最新成就而制造的。虽然栗氏量器已不存在,但是《周礼•考工记》中对栗氏量做了详细的叙述,因而我们可将其视为“一份古老的质检报告”。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栗氏为量,改煎金锡则不耗;不耗然后权之;权之然后准之;准之然后量之;量之以为鬴(fǔ)。深尺,内方尺而圆其外,其实一鬴;其臂一寸,其实一豆;其耳三寸,其实一升;重一钧,其声中黄钟之宫,㮣(gài)而不税。其铭曰“时文思索,允臻其极、嘉量既成,以观四国,永啓(qǐ)厥后,此器维则。”
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理解为是我国周朝时的一份完整的制造鬴标准量器的质检报告,其内容讲述的是:
第一部分:质检项目与数据。栗氏制造的量器,采用金锡材料,经冶炼去掉杂质使用砝码检测其重量确定其材料之纯净度;其后测量量器内部:底部必须达到水平,上下必须垂直;最后测量其容量。该量器结构是外圆内方,鬴深为一尺,其容量为一鬴。器物之臂为-寸,其容量为一豆,器物之耳三寸,容量一升。鬴重一钧。敲击器物发出的声音与黄钟宫律相同。用㮣检验量器上口沿,没有突然凸起的质量问题(平面度检验合格)。
第二部分:根据质检数据做出“允臻其极”的结论,达到为嘉量的标准。建议为全国的最高量器标准。
此段文字包含的历史信息可以证明,早在2700年前的周朝,我国在制造标准计量器具时,已进行了相当严格的质量检测,检测包括材料质量、平面度、直线度、几何量长度和容积、声学和总体质量近十项技术指标。故此份文献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有文字记载的最古老的质检测试报告。